【交汇点新闻】新质生产力引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徐州召开

发布时间:2024-12-30浏览次数:10

  12月28日,新华报业网交汇点新闻报道在我校举办的新质生产力引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报道内容如下:

新质生产力引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徐州召开

  12月27日,新质生产力引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会议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徐州市政府研究室承办,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协办。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TDWRXhlSd4O1q5rhXSClsyik.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60余位来自省内外新质生产力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okSPa5DhCT8VYAd4pfiLh6mQ.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表示,作为省属的高校,如何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优势,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和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原始创新和集中攻关,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融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为更高水平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将为学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有效的支撑。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ZWMw8svCaBUIs6RxYV8Qc985.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东风介绍了学校近年来面向智能建造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三个转向”(从传统的以房建为主转向大基建方向、从传统的建造转向城市更新、城市安全和建设运维管理、从国内人才培养为主转向国内和国际化人才共同培养)。他表示,学校积极服务于地方发展,目前已跟徐州市内200多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校还探索了一条从专科到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的贯通培养体系。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gYEUPa23kcv9PSdCXtL6ROwQ.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江苏如何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问题,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提出,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理解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顺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二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协同,处理好地区间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三要强化精品意识,着力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品牌,共同为助推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最强大脑”。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VDUQvqDHlKLs62lq0RcWBgPa.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主旨报告环节,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张颢瀚总结了江苏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主要经验,如“坚持创新驱动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和技术攻关齐头并进”“未来产业培养与绿色低碳发展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同时推进产业的链条化与集群性升级”“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等,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相关的法规建设先行”。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VC2xRtHTrDtZHdWtdDXM0lHN.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朱英明从未来产业角度,建议瞄准“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两大方向,注重“因地制宜”,强化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环境。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I2vOVMRcISUv3cn0aRE8heX2.jp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他在视频报告中表示,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传导”,新型城镇化则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驱动”。重大科技创新通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给城镇空间格局、就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城市治理等带来重大影响。反过来,新型城镇化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场景。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qGEHrdB4uAFkkWz0m1JVqMdW.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凯认为,文旅产业是撬动消费突破口,用心服务是文旅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可重点关注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健康消费等产业的发展,将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和银发经济等作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路径,以实现“有潜力的消费”和“有效率的投资”。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e11nKvAn114URDqXIprTuR2J.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段进军提出,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而科技和制度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文创新,也都取决于人文创新。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以及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强调人的主体性,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j3bRJhL41SxAkXwu3oO49JfB.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群众》杂志社原副总编,江苏省级智库首席专家李程骅建议,以新质生产力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一方面,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集群高地);另一方面,要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级。具体包括,大力倡导与弘扬科学家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全力保护与激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提升政府的专业服务水平等。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xApFBtoZOJ5BcoYdT9GL5eOO.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从中国式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角度,详细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市域协同的具体探索。他认为,在率先整体协同推进市域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又有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科技、文化、人才等方面的软实力。江苏在推进市域现代化协同发展中,“既要水韵江苏,又要水运江苏,在江海河湖联动中激发江苏市域现代化新动能”“既要加大省内三大都市圈的建设力度,又要拓展优化江苏现代化都市圈的空间格局”“既要更大力度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又要着力实施北沿江协同发展战略,盘活江苏区域协同的‘棋眼’”。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msnCWAemQnrLCxLYuRf33bep.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沈正平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蕴含着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要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建议做好“四个优化”:一是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二是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三是优化教育科技人才布局,四是优化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度设计。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Robt9D71F6KKLuaAseYPHYOM.pn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会议还设置智库交流环节。南京工程学院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史修松,江苏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马晓冬,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雨潭,盐城师范学院沿海发展智库专职研究员郇恒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王梓懿,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讲师柏建成,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戴培超分别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高质量融合、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韧性提升与治理等角度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建言。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MW51qRZ498Q7Ac5HZhQbDZez.pn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会议由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李启旺总结。

https://jcdn.xhby.net/dams-res/editing/image/202412/28/g52aCGoGXULIBK4T0hHtt4V9.jpeg?image_process=resize,w_800/format,jpg

报道网址链接: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6ff33be4b03da919f5728e.html

快速链接

电话:0516-83656072

邮箱:xcb@jsnu.edu.cn

邮编:221116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