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美唯一的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竞赛性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以鼓励文化多样性、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发现和鼓励富有才华的导演为宗旨,一直以来都是电影人极其珍视的奖项之一。今年9月4日,第49届蒙特利尔大学生电影节获奖影片名单正式揭晓,由我校传媒与影视学院15级研究生高扬和14级研究生周璞联合执导的纪录片《那水那鸟那人》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并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这也是学校在该类型国际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近日,校报记者专门采访了高扬、周璞两位同学,探寻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初心圆梦,绘就自然诗篇
高扬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来到新沂电视台工作。四年人文环境浸润和工作积累,他逐渐对摄像、编导产生浓厚兴趣,希望在这一领域深耕下去,“以吾之爱,投吾之校”是他来到师大传媒与影视学院继续学习、充实自我的初心。
高扬有着丰富的创作经历,但是接触到生态纪录片还是在台湾世新大学访学期间。在那里,他通过李香秀老师的影片《黑熊森林》接触到生态纪录片的理念。在世新大学做了大量的调查之后,他一回来就在导师刘永宁教授的指导下着手构思选题,与同学周璞开始合作筹拍。这部纪录片的灵感来源于与孩子一次无心对话,孩子对鸟儿的喜爱让高杨下定决心拍一部关于鸟的纪录片送给她。
他们原本想呈现的是白鹭鸟的生活状态,但在拍摄过程中又不断迸发新的灵感,获得新的思考,因此逐渐改变叙事路线。最终二人选择以生态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残疾护鸟人唐小德为保护白鹭鸟,在鸟类存亡与窘迫家庭状况中挣扎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国际化的主题,一方面是关注生态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还有一方面就是人物非常典型,这是一个生活特别窘迫的家庭,他有两个孩子,妻子还患有智力障碍,所以也是表现弱势群体或者说是小人物的一种大爱。”刘永宁教授说。
万千付出,触摸生命底色
一年的拍摄过程极其艰苦,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白鹭鸟生活的岛屿环境十分恶劣,因为没有路能走,1500米的环岛需要走四个半小时。拍摄时正值盛夏,41度的高温天气,高扬穿着秋衣秋裤,外面套着迷彩服,头戴迷彩帽,穿着靴子,扛着两个摄像机,携带三个镜头和一个三角架,只有三瓶水,手机没有信号,周围也没有一个人。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在草丛里一蹲就是一天。晚上蚊虫多,蚊子透过两层衣服叮在他身上,最多一次,脚踝上被叮了74个红疙瘩,而腿上的一个包,直到一年之后的现在仍清晰可见。
“拍摄过程中大多都是我一个人,太孤单了,没有人分享,只有白鹭。我拍的时候会自己和自己说话。剩下的声音,悠悠白鹭高歌的声音了。”正是这段一个人的经历,才能让高扬潜心去拍摄,吃什么苦都甘之如饴。
随着拍摄过程深入,团队同伴的加入给了高扬莫大鼓舞,“王猛、李承筱、朱雨辰、武恒、李佳翼、王伟琪”,高扬一个一个名字数过来,“我们是一个宿舍的,他们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进岛拍摄的时候,高扬在前面用手折两米多高沾满白色鸟粪的灌木丛开路,他们在后面跟着,连呼吸的空气也掺杂着鸟粪的尘埃,这样艰难的条件给予高扬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创作者要与拍摄对象做朋友。”秉持这一观念,高扬在拍摄过程中很注重与拍摄对象的沟通交流。片中的护鸟人唐小德右眼失明,妻子身患小儿麻痹,常年瘫痪,丧失语言能力,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一是因为自身原因,一是因为要照顾家庭和白鹭鸟,唐小德不能到太远的地方打工,只能靠捕鱼为生。拍摄过程中,随着与唐小德一家交往愈深,高扬意识到他们的困难,并且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孩子的学费、书本费到夫妻俩过冬的衣物,再到一家人的米、面、油,长达一年的帮助中,高扬也花了一万多元。“通过自己的力量能给他们带来些许改变,我很欣慰。”高扬说。
师友合力,讲述温情人间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刘教授也一直在和他们沟通探讨,引导他们去“讲好故事”。中间他们也与刘教授就纪录片中是否应当加入解说而产生分歧,高扬和周璞认为加入解说会干预片子,想要完全靠影像记事,而刘教授认为解说对于影像与观众的沟通至关重要,最终高扬他们与刘教授达成了意见上的一致,加入解说。实践证明,解说的加入取得了更好效果。
在梳理素材、后期剪辑的阶段,刘教授也经常和高扬、周璞反复讨论打磨。“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导师,在我陷入瓶颈的时给我莫大的帮助。”回忆起这段经过,高扬难掩激动和感激。
而在刘永宁教授眼中,高扬和周璞二人也都富有才华,非常敬业,充满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会有这种精神,才会去求索,才会不辞辛劳地做这件事。”刘教授还评价道“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特别能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创作者,兼收并蓄非常重要,这部纪录片不是靠个体完成,而是团队合作的成果。我认为这是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刘教授表示,传媒与影视学院的专业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当前国家也在弘扬工匠精神,这个时代也特别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鼓励、指导他们创作是义不容辞的。
电影节中《那水那鸟那人》斩获“最佳纪录片”奖项令高扬和周璞二人感到很意外,“不可思议,没人想到能获奖。”但这样的一种肯定让他们更加确信自己所学专业的坚持是有意义并且值得的。两个月的调研,长达一年的正式拍摄,梳理素材一个半月,剪辑两个多月,近4000G的素材量,从原来的1小时40分钟,缩减到16分钟,数字虔诚地记录下光影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而这仅仅只是呈现了故事的一部分。高扬他们表示后期会继续完善,包括时间跨度、季节的更替,使这个故事更加充实,同时他们也会持续关注唐小德一家人。
“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巧了,我只想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和我喜欢做的事情,在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随性脱口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高扬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初心与坚守。
他们或穿梭于繁华闹市间,或行走在寂寞荒原中,捕捉片羽吉光的美好,触摸生命原初的温度,所行之处留下自己虔诚的脚印。他们是生活的观察者与记录者,隐匿于镜头背后,却永怀一颗炽热的心。他们以热爱为经,以坚守为纬,编织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 李海婧 林明慧
排版:大学生通讯社 | 江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