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赛金奖团队|点燃青春激情,追逐双创梦想

发布者:江咏琪发布时间:2018-11-17浏览次数:1527

  10月12至15日,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由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胡福年教授等老师指导的“配网自动化智能终端”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斩获主赛道金奖,实现了我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

  

敢闯会创,锤炼一支创新“生力军”

  

  “配网自动化智能终端”是由电气学院毕业生唐宏飞负责的瓦特电气团队研发的创业项目,其灵感来自于他创立的徐州瓦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配电网自动化改造项目。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后,团队成员敏锐地捕捉到商机,注册了徐州瓦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农网改造的不断深入和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研发了“配电网自动化智能终端”产品,包括全套配电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五遥”环网柜、全自动操作机构等部分。该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了“国家智能电网中高压成套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合格认证,拥有专利技术和市场准入双壁垒,占得市场先机,前景非常广阔。

  两年的科研探索后,团队成功抓住全国配电网改造的机遇,又适逢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于是报名参赛。正如项目指导老师、电气学院院长胡福年教授所说:“这个项目完全符合“互联网+”大赛的要求,一来我们有行业的领先技术,二来我们有较高的市场占率,我们瞄准行业痛点,致力锻造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的核心产品。”

  徐州瓦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营业的第一年销售额就超过1000万元,2018年1-9月份销售额已达3634万元。良好的销售业绩证明这个项目是符合现实基础的,同时该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这也是此次大赛能够胜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参赛队伍的骨干成员都是我校电气学院的毕业生,其中创始人唐宏飞、技术主管金祥贝、运营主管张明礼、财务主管乔畅均为2010级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唐宏飞还曾担任电气学院集成创新社的社长。热衷科研创新的他们在大学期间就曾组建学科竞赛队,多次合作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智能汽车大赛和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类比赛,在项目进行中能够达到高度的配合默契,团队逐步具有了将项目从概念到实际转化的能力。正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的磨练和社团的技术积累,大三时他们便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公司步入正轨并开始持续盈利之后,唐宏飞又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学校和学院几位辅导老师的市场分析和技术攻关,最终选择了配电网自动化改造项目,成立第二家公司进行重点研究,并将公司作为电气学院在校生的实验教学基地,开展校企合作,为师大学子提供很多优秀的实习岗位。团队中的部分成员,如被保送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继续深造的2014级蒋苏同学就曾在公司实习。参赛团队其他成员均是我校电气学院的在校生,他们的成绩名列前茅,且均有各类比赛的经验。环顾新一轮蓄势待发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放眼未来,他们意识到——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他们聚焦时代热点,结合前沿科技,历时九个多月,披荆斩棘,决胜赛场。

  

师生携手,备战一场攻坚“持久赛”

  

  作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双创”顶级盛会,本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为主题,自今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回应,全国2278所高校参与,64万个团队报名项目,265万参与学生,创历史新高。我校“配网自动化智能终端”项目从全国64万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斩获“金奖”,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为了在省赛网评的展示中呈现出最好的效果,他们一起改展板,制作PPT,拟定计划书,修改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方案,字斟句酌,精确到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小数点,细化到每一帧动画、每一处表述。有一次,为了制作一个仅三秒的小视频,只因效果未达到心中预期,于是不断地否定,不断去改进。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折,他们始终坚信:只要有1%的可能,就当尽100%的努力。

  在评委看来,和理工科院校相比,师范类院校在高手云集的科研创新类比赛中并不占优势,为了消除评为的偏见,他们必须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有一场12进5的淘汰赛,我们和另一所高校刚好并列第五,加一轮投票后,我们团队以绝对票数胜出。参加比赛必然会占用我们很多的时间,但一旦选择参加比赛,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比赛结束后,团队成员杨书新同学感慨,“你要相信,努力是会改变你的幸运值的”。

  在8个月的征程中,这个团队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队友和师生之间的温情。在南京参加省赛时,有位队员水土不服,杨书新冒着大雨来回花了一个多小时为队友买药;在出发前需要路演,而唐宏飞的服装没有准备好,胡福年教授就把自己的领带摘下并亲自给唐宏飞戴上;有一次项目需要修改时,胡教授恰好在英国出差,他不顾时差,通过视频电话进行指导。作为院长,胡教授在学院繁忙工作之中,依然抽出空闲时间与团队一起,从校赛开始就全程跟队员们一起打磨项目,坚持与团队战斗在第一线。金鑫老师出了名地认真,对团队成员要求也十分严厉,但他也拥有一颗慈父的心,关心学生,每次给队员作指导时都会带上他们爱吃的东西。尽管工作繁忙,他仍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在一次聊天中,金老师动容地告诉我们:‘我已经整整一周没见到我的小女儿了’声音不大,却很动情。”回忆起备战期间与老师相处的故事时,团队成员秦菲菲同学说道。

  因为对自身的期望很高,队员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大家经常在半夜为材料的一些数据在交流群里讨论得天翻地覆,偶尔也会有分歧和争执。“还好我们几个之前就比较熟悉,而且对彼此很了解,也经常苦中作乐,相互打趣相互鼓励,也会通过一些团建活动偶尔放松放松。”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压力,团队成员吴洛凯说,“谢谢老师们的指导建议以及关心,让我不断进步,成为更优秀的人。”

  

学赛并举,建构一个创业“强磁场”

  

  作为创始人,唐宏飞认真剖析了团队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他认为项目的实际操作性很重要,因此项目文案内容必然更丰富和完善。“虽然与之竞争的985、211高校项目整体水平较好,属于高精尖项目,但是我们的也不差,他们在技术和项目选择上占优势,相比之下,我们的项目是真正在运营的、已经被证明是可以盈利的,实际情况要更好一些。”而关于创业商机的寻求,他认为要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商机,此外,他还补充了很关键的一点:自身的能力要达到相应的水平,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提及对于下一届参赛的学弟学妹的建议,唐宏飞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学期间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若想参赛,就要仔细选择比赛项目,拿奖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于到他的公司的实习生,他更是有如下建议:“大学期间学习最重要,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夯实,‘学然后知不足’,同时要保持开放性思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借鉴其他优秀项目的经验。创业不仅为致富发家,也是为了改善我国配网自动化发展较慢的现状,真正学以致用,造福社会。”

  “除了本身的兴趣外,关键是学院提供的创新创业这个平台,给了我们更多进步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说起成功的原因,杨书新直言学校教育功不可没,为了帮助更多年轻创客解决盲点,电气学院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项目孵化,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实践中并把它做得更好。团队成员们都认真服从领导的指挥,一切活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各个队员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团队成员在某些问题上有意见分歧时,他们便一起讨论研究,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以科研训练为载体,我校还筹建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验室等平台,着力培育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深入一线公司见习,校企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接,引导性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和支撑性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对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融入、全覆盖。这一连串举措,厚植了江苏师范大学双创人才的成长沃土,也激励了一批批学子投身到双创的比赛中来,以青春激情、智慧之光点亮创新创业的火种。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 许一鸣 石慧慧 侯蒙 李卓豫

排版:大学生通讯社 | 江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