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杰·隆英强 | 法文化,民族情

发布者:江咏琪发布时间:2018-11-05浏览次数:2580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在我校法学院南杰·隆英强教授办公室的墙壁上,这句话格外显眼。环视四周,每一面墙上都挂着许多黄字红底的汉藏双语法治名言,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浩然正气和浓浓的中国民族法治文化。在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高校西北民族大学和我国法学最高学府中国政法大学及著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分别取得藏语言文学学士、法学学士、法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后,南杰·隆英强教授来我校工作之前,已经是一名融会贯通汉藏历史语言文化的优秀藏族青年法学者。

 

  南杰·隆英强教授有着良好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宗教相关专业知识及汉藏双语法律语言等多种交叉学科优势,又长期从事全国民族宗教问题与藏汉双语法学研究。十九大召开后,他对中国法治建设与我国民族宗教中国化、法治化问题展开了新的研究和思考。

  

 “法”脉相承,依法治国走向德法兼修

  

  对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14条方略,南杰·隆英强教授感触颇深,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日对依法治国的所思所悟与这14条方略不谋而合。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正因平时勤于思考和点滴积累,才使南杰·隆英强教授所得的灵感不止于此,他提出了要面向全国各地传播良法善治的法治思想,从洋洋3万多字的报告中理出了一条条清晰的法学脉络。

  中华民族千年的法制文明史从夏商西周的习惯走向习惯法,再从春秋战国向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成文法典过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本土法律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却一脉相承。南杰·隆英强教授研读报告后迸发出的另一个火花便是“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正义可以提升一个民族”等求真务实的“本土法治思想”。“简单地来说,便是几千年来中国本土法文化从未中断,天理、人情与国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世人眼中正义和严肃的法学专家,也充满着人文历史情怀。本土法治思想融史于法,被南杰·隆英强教授解读出了中国独有的治国方略。“历史上的‘德主刑辅’投射在当代,就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他以史为鉴,追根溯源,将德法相依的历史娓娓道来,“夏商西周时期讲究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在汉武帝时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正统的法治思想,虽然历史上政权在不断更替,但是这个本土法治思想从未中断,从未改变。”

  古有君主治吏之说,着眼当代,德法兼修的人才究竟要怎么培养?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南杰·隆英强教授千琢万磨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历史上一直在提“以德为先,教化为主”的法治思想。德法兼修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培养治国理政的优秀法治人才,最终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法治国家和秉持正义的各民族人民服务,他强调了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干部应当带头,以身作则,以人为本,遵纪守法,”我们国家现在监察法和监察体制改革启动后,他倡导政府在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基础上加大力度,监管好全国的行政部门和各级领导依法行使权力。

  “既然选择了法学事业,一定不会放弃。” 南杰·隆英强教授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实干经验和感悟。从坚定的神情中不难看出,他在研究法学的路上,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及时调整自己、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最高标准。精益求精也许早就成为了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座右铭。

  

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团

  

  南杰·隆英强教授出生于具有人文底蕴和风景秀美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半农半牧的藏区。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一直学习的是富有藏族历史文化的藏语言文学专业,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以跨专业、跨语言、跨文化攻读法学本科专业,2004年至2010年期间在共和国第一所民族高校从事6年的汉藏双语法学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兼顾了向全国藏区普法宣传的司法实务工作,2010年9月再次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师从中国法制史泰斗张晋藩先生等名师加上自身不懈努力,他将法学专业与藏语言文学专业融会贯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利用藏、汉、英三种语言文字优势研究国内外理论法学与司法实践的青年学者。南杰·隆英强教授回望自己的求学之路,除了自身勤奋,更有一个重要外因的推动,原来当初中国高校招生改革,面向全国招生,打破了偏远民族地区和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考生不能上普通高等院校的限制,南杰·隆英强教授终得深造,他不禁感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从此改变了无数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命运。”

  多年来,南杰·隆英强教授积极配合中央和民族地区司法机关及党政机关,一直坚持进藏区普法宣讲和奔赴各民族院校培养汉藏双语法学人才。时隔十四年,往事如烟,但他仍深刻地记着当时的情景,“我一开始讲解了半个小时中国法律和国家相关民族宗教政策的要求,可藏区的一部分民众显然难以理解。”于是他转换思路,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用母语藏语讲述祖国和藏族的历史及人类法制演变的共同规律,甚至用当地藏区的方言讲述他们的部落历史和地方善治的法制经验及发达实用的习惯法精神,并当场写下四句传统藏语诗,“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藏区人民之间的距离。”最后误解他的当地的年轻人脸带愧意,默默放下了抽烟和玩手机的手,讲座结束时还拉着南杰·隆英强教授支支吾吾地说再多讲讲。临走时,老人们与他一同饮用青稞酒,向他敬上哈达,拍着他的肩膀直夸:“年轻人可以!”

  藏文化中的专业术语和博大精深的汉藏佛教哲学理论中的教义被南杰·隆英强巧妙地与中国法治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刻在了自己和藏区民众的心中,让藏区人民逐渐知法、懂法、守法、尊法、执法、敬法,不仅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更铸牢了中华民族相互尊重、加强了解、同步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团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工作两年多的南杰·隆英强教授将师大少数民族与汉族师生的交流与相互促进看在眼里,但30多个民族的学生与广大汉族及外国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石榴籽们”能不能抱成团,全国各族朋友如何把党和国家的法律与相关政策及时领悟,如何把我国的民族宗教法治化、中国化问题普及到全中国?这才是他真正重视的问题。

  在南杰·隆英强教授的心中,做到“抱团”,需要广大师生重视并注意民族节日、风俗习惯等细节。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师大每年举办的“榴光溢彩民族联欢会”,联欢会包含了“石榴籽”的主题,真正符合了教授心中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理念。

  除此以外,去年11月1日,南杰·隆英强教授在我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分享了全面依法治国和民族宗教中国化、法治化相结合的思想,当法治与民族宗教真正和谐发展,“石榴籽们”才能抱得更紧。不停地呼吁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抱团”精神,这是南杰·隆英强教授对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心愿。

  

不忘本心,实干前进展望未来

  

  多年来,南杰·隆英强教授协助解决我国西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发生的汉、藏、回等多民族参与的复杂疑难的重大案件20余件,在全国藏区和民族高校以及藏区各级司法机关普法宣讲达100余次。他进行藏汉双语法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也兼顾全国藏区藏汉双语司法实践工作,积极推动依法治国方略和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亲临一线、不辞劳苦、钻研探究,这些数不清的付出只因他不忘初心,牢牢记住了自己作为法学工作者的使命。现已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12项;正在主持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藏族法律文化视域下藏汉双语司法实践与藏区社会问题研究》(批准号:14BFX024)等省部级和厅局级项目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民族出版社出版独立翻译的全国首套藏汉双语法官培训教材《刑事诉讼法》1部,主编和参与审定及评审论证的全国藏汉双语法官培训教材、民族院校藏汉双语法学本科教材40余部;在《政法论坛》《当代法学》《民间法》《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西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汉文版、藏文版)《安多研究》(汉文版、藏文版)《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原生态文化学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和省部级刊物上,用藏汉双语发表法学专业论文50余篇;先后荣获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称号、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称号、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柔性引进拔尖人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学校年度考核优秀工作称号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各种奖励20余项;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和各种调研考察学习活动达150余次。

  南杰·隆英强教授为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和民族团结等工作做出了许多努力,他本人却谦虚诚恳地表示:“这几年我做的都是小事,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好领导好干部从长远角度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很多习总书记讲的全面建设法治国家和培养德法兼修的优秀人才等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去解决。”最近,南杰·隆英强教授接手了一项藏汉双语法律教材方面的翻译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但他与志同道合的工作人员一起努力翻译汉藏双语法律资料,该书完成后将是国内首套相关领域藏汉双语法律指导书。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精通藏汉双语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的第一位法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后,长期以来充分利用藏汉双语法学专业优势,在全国藏区按照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广泛开展了普法宣传教育与教学科研工作,特色鲜明,国家民族急需,为我国民族团结教育事业和社会稳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个人情况而言,南杰·隆英强教授在甘肃和老家青海等西部地区工作压力相对小,但教授毅然来到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工作,因为更加看重师大领导和前辈的人文关怀及平等尊重的氛围。踏入法学院办公室的那天起,学校和学院就给予他大力支持,墙面上的黄字红底汉藏双语法治名言便是那时精心布置的。领导同事彼此之间相处融洽的气氛令他感到舒适,人文关怀备至。课堂上,学生们的尊重让南杰·隆英强教授由衷地欣慰,他也尽职尽责地为学生们上课,讲专业的知识,参加国内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各种活动,深入全国各地调研参会,为全国的民族宗教问题中国化法治化及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方面,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努力前行。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望着不断发展的师大和朝气蓬勃的学子,南杰·隆英强教授不禁遥想未来。师大一向重视民族团结关系,强调与广大师生共同推动校园的法治文化和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进步事业,何不发挥徐州两汉文化发源地的历史优越性,把两汉文化的正能量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呢?在全国上下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在无数学者的砥砺前行中,我校将积极践行十九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打造出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的汉藏等多民族优秀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计划、新课题。

  近午时分,窗外射入的阳光为汉藏双语法治名言上的每个字都镀上了一圈金边,办公室更显庄严。在师大的一角,法治的刚与民族情的柔交织在一起,熠熠闪光。为了传递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好中国四千多年优秀法治文化、讲好新时代的民族宗教与中国法治建设走向成功和收获的故事,南杰·隆英强教授孜孜以求,用创新的理念实干兴法,他与时俱进,用丰富的知识促进民族团结。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唯有法治行天下,守护着中华56个民族的血脉和纽带,而民族关系的平等与稳定,又不断与法交融,使其趋向合理、日臻完善,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和全球法治正义事业服务。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 宋子墨 欧阳镇仪 

排版:大学生通讯社 | 江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