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贝利 | 三尺讲台上的“洋劳模”

发布者:江咏琪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1646

  “这枚奖章非常漂亮,代表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2008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外籍教师保罗·贝利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远在美国波士顿的家人用这样的方式向他祝贺。他们所提到的那枚奖章是保罗刚刚荣获的“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再加上2017年获得的“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位长期奉献在三尺讲台的“洋劳模”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知。

  2008年来华执教至今,保罗已经在江苏师大工作和生活了十年,成为中国巨变和社会变迁的参与人和亲历者。如今,他的故事也传到美国,那方小小的讲台也成为了中美交流的大舞台。

  

课比天大,一丝不苟爱较真

  

  早上7:50,外国语学院教学楼,离上课还有10分钟,保罗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和背着书包进来的学生们一一打招呼。学生们都知道,提前10分钟到教室是他多年不变的习惯,而且总是穿得很正式,每一节课都是他的舞台。

  除此之外,保罗还有两个学生们熟知的习惯:备课时间长、批改试卷作业时间长。

  他所教授的学生从大一新生到研究生,所教授的课程既有英语口语等语言基础课,也有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基本上每学期他会教3到4门不同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从不喜欢照本宣科,课前他会查询大量资料,花上一天时间备课是常有的事。为了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来授课,他为学生补充了大量教材外知识,大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仅仅是英国概况部分,他用到参考书就多达十几本书,光教学笔记就记了几十页。正是这样的认真负责,才成就了课堂上的精彩。

  和课堂上的诙谐幽默不同,批改试卷和作业时的保罗非常较真。“他批改得很慢,然后认真写上自己的评价,不管是试卷还是作业,每次都是最后交,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说起保罗的第二个习惯,同事张晓苒老师尤其印象深刻。而面对抄袭问题,保罗从来不会妥协,有一年他教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班里有十几个人不及格,原因是有人抄袭。他还不厌其烦地把每个抄袭的地方都标注出来,并向学生一一说明。“我爱我的学生们,因此更想告诉他们什么是学术规范。”保罗说。

  对保罗来说,课比天大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早已融入课堂内外的点滴细节之中。

  

以生为友,为青春梦想护航

  

  “晚上好李,最近好吗?”“你好保罗,我正在准备我的毕业论文。”周六晚上7:00,校园咖啡馆,每周一次的“外教英语角”即将开始,保罗刚到就主动向几位中国学生了解近况,偶尔遇到学生表述不出的内容,他还会帮忙想单词。活动一般9:00结束,如果有学生不走,他也会待到很晚。六年前,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口语实践机会,保罗联合其他几位外教共同成立了这个英语角,不论寒暑,一直坚持到现在。

  与学生做朋友,是保罗一以贯之的理念,无论课内课外。

  课堂上,他注重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独立思考思想和判断,而不是照搬想法。他觉得,教学的真正秘诀在于知道学生说什么并对学生的想法充满兴趣,课上他会随时提出很有挑战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学”“问”的气氛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并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是最令人愉悦的、最有意义的一个工作,我很喜欢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用汉语讲就是‘循循善诱’。”他说。

  课堂外的保罗也是个大忙人,他喜欢在办公室备课和改作业,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反馈给学生。同时,如果学生有任何问题和需要,他也可以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他指导学生以“培养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为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顺利结题;他义务为有意留学的学生修改申请信和个人资料,并帮他们准备口语测试,每年都有学生在他的帮助下顺利踏上留学之路;他主动帮助学生备战各项英语赛事,演讲稿从初稿到定稿,都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十年来,对于学生的事,保罗总是乐此不疲。在2014年的全国外教评选活动中,他还荣获“我最喜爱的外教”入围奖。

  “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很少去考虑什么功利,就是一心想为我们好。”外国语学院学生王思雨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结缘中国,深深爱上这片土地

  2008年8月,历经从波士顿到纽约再到北京的旅程,保罗坐上了开往徐州的普快列车。他不会中文,甚至拼不好“Xuzhou”这个词,手里只有一个师大老师的号码,就这样,他一人闯荡徐州。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障碍、辛辣的食物……这些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十年后,他逐渐熟悉并爱上了这里。

  他还在中国有了家。在师大,他邂逅了英语教师魏芳,还有了一个5岁的女儿,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学校知道两人有了小孩之后,就把他们的课排在不同的时间段,方便两人中有一个有时间照顾宝宝。“他是一个好老师和好爸爸,是一个可靠的人,我们相处起来比较轻松,很温暖。”妻子魏芳说。

  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保罗兴趣广泛,热衷于写作,尤其是诗歌,在语言学理论、青铜文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出去旅行之前,他会做很多功课,比如读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来到徐州之后,他又迷上了汉文化,这里浓郁的人文气息、独具风味的美食,都深深吸引着他。他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就像个“十万个为什么”。魏芳告诉记者:“有一次去陕西博物馆,他指着一个瓶子说这有点像是汉朝的物件,我不信,看了文字介绍后,果真这样,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见一斑。”

  他也是个“洋雷锋”。 保罗热心公益,几年前,他教过的一位学生不幸身患尿毒症,急需钱进行肾移植手术,他第一时间捐助了1500元。当并不认识的人需要帮助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爱心。他常常在公交车上让座,还在火车上让过座,当时有个老奶奶带一大堆行李,但是买的是无座票,保罗立刻把座位让了出去,从苏州一路站到徐州。

  十年,保罗目睹了江苏师大的逐步壮大,见证了徐州的城市变迁,更是将自己的人生出彩融入中国的发展巨变,他工作和生活在这片土地,并深深爱上她。

  “江苏师大的光荣与梦想因保罗的到来而更加精彩,我们诚挚欢迎更多外籍友人来到我校工作并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 李坤   

排版:大学生通讯社 | 江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