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伟|“社工妈妈”的教学经与创新路

发布者:江咏琪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1120

  学院办公室门前,董老师刚结束一项工作,步履匆匆。见记者来访,董老师热情引进办公室,并准备好矿泉水,开始讲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心得。

 

  

实践塑人,改革教学新模式

  

  2004年研究生毕业,董明伟老师便走上师大的三尺讲台,“学生”向“教师”身份的初转变,他既感兴奋又觉任重道远。十四年从教生涯的磨砺,董老师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愈加丰富,并且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一教师守则。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从专业创办之初就存在着高等教育领先于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董明伟老师也发现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工作时无法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堂上讲的知识再好,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用武之地,那么你讲的一切相当于零”,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董明伟老师和社会学系全体教师一起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并在2005年做出巨大转变,“将教书的40分钟转变为育人的24小时”,董老师又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学习调研,与同行教师一同探索,于2007年将“4+1”改进为“16+X”。学生在完成16周的课程学习之后自行组建团队进行项目实习,优秀的项目可以申报院“公益创投实验室”进行孵化,之后转移到地方社区。从立项孵化到社区实践,从校内到校外,一条良好的项目链条由此形成。

  2010年以来,为了抓住社会服务市场大转型、公益社会服务组织大发展的契机,董老师又积极牵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改革、再创新,提出“双链条,双平台”模式,将教学环境、仿真环境、真实的实践环境完全打通,让学生真正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体会到作为社会工作者的幸福感。

  

公益育人,用行动影响社会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一教学模式给予董明伟老师许多启发。董老师带领学生在徐州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和徐州团市委合作的“5461青少年社会工作站”项目,在泉山区二眼井社区服务站针对社区里孩子开展专门的工作服务。为了确保学生服务项目的质量,董老师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江苏各地指导学生的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年行程超过5万公里。但看到学生们切身参与社区工作之中,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他人提供帮助,并从中得到专业与思想上的双重收获,董老师感到十分欣慰,而这也是董老师对“育人”二字的最好诠释,“实习实践的过程,我把它理解为“全人”的培育过程。一方面,在实习实践中,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将内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另一方面,在实习实践中观察社会、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行动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微小的改变和进步;第三,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实习实践,全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各方面的素养。”

  在董老师的影响下,07级的龚婷婷自大四实习时便开始从事社会工作且一直坚持到现在,并荣获“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物”,创办的机构被评为全国百强的社工机构。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所负责的项目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首届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项目将二等奖等荣誉称号,2010届以来先后有数18名学生创办社工机构,推动建立22个城市建立社工机构培育中心,获得专家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温情育人,“社工妈妈”教有方

  

  从学生大一刚入校时,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董老师总是一丝不苟地对待。平时没有课的时候,董老师也总是到教室去检查学生听课情况,或到宿舍与学生沟通交流。社会工作因其自身特点,特别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回想起工作之初带的第一届学生,董老师直言几乎是和他们“全天候在一起”,因此学生们总爱亲切地称呼他为“社工妈妈”。今年董老师带的学生毕业时送给他一个册子,全班每位同学都写了满满一页A4纸的临别赠言,还附上照片,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大一特别恨你,大二还恨你,大三不喜欢,大四该走了突然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再次翻看这本写满同学们心声的小册子,董老师仍旧十分动容,“四年师生情是一辈子的感情”。

  学生在学校时,董老师悉心呵护他们的成长,而毕业之后,董老师依然关心着他们的发展。04级毕业生过同学本科毕业时直接工作遭遇瓶颈,08年9月的一个晚上董老师接到了她寻求建议的电话。经过耐心的沟通交流,董老师建议她重新考研,并在备考过程中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帮助,最终郭夏玲也考取了理想院校的研究生。对于董老师来说,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仍能想起他,这种师生之间的真诚与信任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董老师的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都还会与他保持联系,有些学生始终坚守在社会工作的岗位上,有些学生离开这一领域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董老师都为他们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有时候快乐幸福真的很简单,也许是学生升职后向你分享喜悦时的开心,也许是逢年过节收到祝福短信而高兴,大多数学生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给你一个反馈,岁月静好,得知大家都很幸福我很欣慰。”

  十四年荏苒光阴,董老师牢记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奋斗在教育第一线。十四年春华秋实,董老师与学生们一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甘做摘星的云梯,为学生的逐梦之路保驾护航,践行“教好书、育好人”的毕生追求。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 李海婧 石慧慧

排版:大学生通讯社 | 江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