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威|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发布者:江咏琪发布时间:2018-06-25浏览次数:2044


求学问道,厚积薄发

  

  李印威教授是我校实施“优博计划”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于2011年引进的优秀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马琰铭教授。远赴他乡,孜孜求学,学成之后,李教授选择毗邻山东老家的城市——徐州,扎根于师大这片培育人才的沃土,继续在科研领域深耕。

  经过多年攻关,李教授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先后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PNAS,PRB,JCP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引用次数已超过1600余次,2017年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累累硕果之下,李教授始终怀有谦虚谨慎的向学之人,不断学习以求精进。

  谈及自己的求学访学经历,李教授坦言其丰富程度远不及同领域的其他人,但回想起2014年7月远赴加拿大为期半年的访问交流,仍觉收获良多。

  强大的知识储备与科研经验,学校提供的科研启动基金与高性能计算资源,皆为科研必备的“利器”,而一路同行的勤勉刻苦、严谨认真的科学家更让李教授备受鼓舞。

  在加拿大期间,除却与国外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交流给予李教授以新思路,于此结识的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籍学者John.S.Tse—谢硕教授亦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

  “谢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每天下班回家,他都得打印几篇文献放在包里,回家能看就看,不能看就算了,但一定得带着。我们问为什么,他说如果不带着,我回家那段时间就像在犯罪一样。”时年六十余岁的谢教授超乎寻常的求真态度和“为学而学”的科研精神令他十分敬佩,受益匪浅。

 

坐住板凳,独辟新径

  

  今年,李印威教授与美国卡耐基研究所的刘寒雨博士、剑桥大学Simon Redfern教授,以及吉林大学马琰铭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压下聚合氮高能量密度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这是李教授继2015年在物理学顶级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后取得的又一新突破。而在大年初一得知研究成果的发表,无疑又为节日平添几分喜气,这也印证科研工作者“无假无休”的工作状态。

怀着对科研工作一以贯之的热爱,李教授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不断深耕,致力于高压对材料结构、性质的影响的研究,同时注重计算机模拟,希望藉此给实际操作以理论支撑,达到“省钱、省时、省力”的目的。“没有新材料,社会就没有新的进步”,李教授于2014年将目光投向从未有人深入研究过的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这实际上是一次基于前人研究的“不走寻常路”。李教授由物理界对水的研究热度,发现其“姊妹化合物”——硫化氢却鲜少有人关注。为此,他翻阅大量资料,查找文献不计其数,发现是前人研究中“硫化氢加压易分解”的定论将硫化氢打入“冷门”。随即,李教授向这一定论提出质疑,试图打破学界公认的麦克米兰极限,首次提出硫化氢在高压下会转变为80K的高温超导体。这一预言被后续德国马普所实验小组证实,并引领了高压下203K高温超导体的重大实验发现,创造了超导转变温度的新纪录,硫化氢迅速成为常规超导研究的新宠,这一研究成果入选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5年“阅读最多文章”之一,以及2011-2015年中国作者发表的“高引用文章”之一,自14年以来引用次数高达200余次。

“所有人的研究都是可质疑的,这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李教授如是说道。学贵质疑,学贵创新,沿袭前人脚步,我们或许可以由瓶底迅速攀登至瓶颈,亦会因一味守旧而囿于瓶颈,唯有大胆创新才能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发展。

 

为学之道,尽心力也

  

  江苏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优胜奖一等奖、江苏省“汇知杯”高校第八届基础物理“上好一堂课”三等奖……如此多的荣誉,于李印威教授而言,比不上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以及获得知识后一次次会心的微笑。

  “科研的每个领域都像一座房子,你要是站在门外一直看不到里面,可能会觉得没有兴趣。像我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一点不懂,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引你入门。这很关键。”

  感念于恩师马琰铭教授在科研之路上的引导,李教授认为做科研“引路人”尤为重要。“上课是个良心活儿!”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李教授便将对待科研时的严谨认真应用于教学之中。

  本科生与硕士生,专业必修与公共课程,每年500余课时,每周六上午雷打不动的研究生组会。李教授一丝不苟地对待讲台的每一分钟,备课时的每一张课件、教案中的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与此同时,他始终秉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在课余时间去听课汲取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数不胜数的公式是物理系学生需攻克的第一道难关,李教授摒弃枯燥乏味的数学讲解,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物理公式背后的规律与意义。李教授也经常将时下流行话题,诸如电影此类引入教学,在讲“磁”的章节时,他便给学生放了电影《阿凡达》中的片段,由漂浮的群山引发学生对“完全抗磁性”的思考。幽默风趣,循循善诱,他的课一直深受学生喜爱。

  教学与科研并重,压力之下,李教授亦是乐在其中,旁人眼中的“坐冷板凳”式的攻克科研难关则是他完成教学任务后一种享受。

  “对得起这个职业,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些知识。”治学以严,尽心尽力,李教授用行动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担当。

  “坐得住板凳”,“不走寻常路”,是李印威教授身体力行的十个字,亦是对志于投身科研的学子后辈的谆谆寄语。

  恰是这样的科研人攻关在一线,社会才得以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恰是这样严谨的科研精神与纯粹的教学精神,才激励更多后辈毅然踏上科研之路,便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 李海婧 袁征澜

排版:大学生通讯社 | 江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