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卫士”的美丽家园梦——访生命科学学院冯照军教授

发布者:薛香红发布时间:2017-02-25浏览次数:682

  

  

       117个单位和个人入选,历时两个月评选审定,今年上半年,徐州市首届“守望家园”杯生态卫士评选活动圆满落幕,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冯照军教授当选“十大生态卫士”,并在颁奖典礼上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带着敬意和好奇,我们来到了冯照军教授的办公室进行采访。四月的春天,微风从窗外吹进室内,带来一份清新的大自然的气息。我们被冯教授办公桌旁的六七个装着水草和清水的水槽吸引了。冯教授主动介绍道:“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啊!”原来这些水槽里面装着的是冯教授从各地采集来的水藻和小虾,为接下来进行的实验进行准备。怀着一份好奇,我们和冯教授进行了交谈,发现更多属于他的“宝贝”。

做倾听动物心声的知己

       采访刚开始,窗外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黄绿色的身影一闪而过。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这是什么鸟?没想到背窗而坐的冯教授竟然仅凭声音便立刻肯定地告诉我们是白头翁。我们不禁赞叹:“太厉害了!”冯教授笑着解释道,这是他们的必备本领之一,在冬季树上叶子掉落后可以通过鸟的体态来辨别种类,但是当夏季树叶遮挡鸟类的体态时,便需要通过声音来辨别是哪一种鸟。

       为了让我们对白头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冯教授从桌旁的书橱里小心仔细地拿出一本被翻得泛黄的国内最权威著作《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打开书页便可看见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标点记号。从一开始认不得几种鸟类到现在熟知200多种鸟类的生活习性,这密密麻麻的记号便是冯教授日积月累勤奋钻研的最好见证。在翻看过程中,冯教授对鸟儿们的体态特性如数家珍,一一向我们认真细致地介绍着。“mo-gi-you-”的鸟鸣尾音略似“如意如意”,这是冯教授最爱的画眉鸟的叫声,爱极了它时而高亢宏亮荡气回肠,时而又悠扬婉转如行云流水般的鸣叫。见我们兴致盎然,他便继续向我们介绍起来:泉山校区范围内经常活动的鸟类共计50多种,常见的有白头翁、乌鸫、麻雀、灰喜鹊等,白头翁一般额至头顶为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为白色,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常见的鸟类;乌鸫又叫百舌鸟,叫声婉转动听,擅长学唱,具有上百种不同的叫声。他顿了顿说:“你们听,这就是乌鸫,它们的嗓门特别大。泉山校区还有两种噪鹛,叫声更为清脆、洪亮,听到它们的声音更让人有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

       爱鸟,熟悉鸟类,冯教授对于鸟类的研究课题数不胜数:泉山森林公园两种噪鹛数量、分布和空间动态位的研究;云龙湖景区四季鸟类多样性调查;泉山自然保护区秋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云龙湖大苇莺的繁殖生态……但让冯教授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当年为了科研学习识别鸟类的经历。无论春光明媚还是骄阳烈日,为了对一年四季的鸟类特性体态有所了解,当时还是助教的冯照军需要跟着导师邹寿昌教授在野外进行跟踪考察。而记录证明则成了最大的难题,由于当时没有更好的技术且政策允许,无奈之下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进行标本采样制作。冯教授坦言,虽然在那段时间里能够更加直观地对鸟类进行研究,对其特性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但这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个结。当鲜活的生命化作玻璃箱中的标本,当一只只鸟儿在冯老师面前挣扎死去的时候,内疚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滋生蔓延。他开始转变研究方式,走上了生态守护的漫漫长路。

做保护环境的“守望者”

       近年来,冯教授在多个领域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防止机场附近鸟类撞机便是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降低鸟类撞机发生的概率,冯教授领衔承担了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军民合用机场、淮安机场等几个机场的鸟情生态调研工作,为机场航空飞行安全保障作贡献。冯教授称这个研究课题为“马拉松”项目——耗时长、涉及人员多。在每个为期一整年的实地调研中,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晴天骄阳刮风下雨,调研工作要求他每两周就得去观察记录一次机场及其周边地区的鸟类数量种类等情况,每个时段地点都需要详细记录,常常一去就是一整天,一走就是一整天。常年的坚持不仅走出了N个马拉松的长度,也切实反映出冯教授的毅力不凡。纯净的天空是他科研成果的体现,用脚丈量的土地是他守护鸟儿的见证。比如,观音机场周围有90多种鸟类,仅燕子一种鸟类每天就有成千上万只飞过,“驱鸟活动主要就是要‘多条腿走路’,每种方法都要试,方法轮流使用!”多走一步就有多观察到一种鸟类出现的可能,多试一种方法就有降低鸟类撞机带来的危险。研究鸟类和守护鸟类从来都不矛盾,这是冯教授这么多年工作的体悟:“我们看似在驱鸟,其实我们也是在保护它们。”

       对机场的鸟儿,你或许不曾在意。那么当漫步云龙湖畔看到绿柳如茵,你是否曾对湖畔、枝头的鸟鸣产生好奇?亭桥楼榭的修建为小南湖增添了一丝古韵,漫步于柳条堤岸,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看到云龙湖景区日益美化,冯教授的心中却有了一丝隐隐的担忧,“云龙湖越来越美,可怎么看不见鸟儿多起来呢?”通过多年来的跟踪调查,冯教授发现云龙湖现在的鸟类数量大不如前,仅就水鸟来看,上世纪末,每年冬季来到云龙湖越冬的水鸟数量达到上千只,种类有近20种,而近年来大幅度下降至一两百只,种类也只有几种了。通过对云龙湖多个湖区、芦苇地带进行调查发现,大量设施的修建改变了湖形的天然结构,严重影响了鸟类生活环境。“不是水清了环境就好,其实鸟类是评价环境的第一指标!”这是他内心深沉的爱鸟呼唤。

       除了对鸟类进行研究保护,冯教授在其他环境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冯教授应邀指导鼓楼小学的小学生制作生态瓶,并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屡遭侵犯,为此冯教授积极参与本地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和救助活动,打击非法捕猎贩卖;动物异常举动也常常会与地震相联系,冯教授力所能及地应用专业知识为地震局进行解答,缓解市民紧张情绪……

     “mo-gi-you-”是冯教授最爱的鸟鸣声之一,而他的生态守护之路又何尝不似画眉鸟之歌呢?一腔热血地做守护鸟儿的英雄,每一次的努力都铿锵有力;而背后的科研努力婉转低调,深沉如斯。

做寓教于乐的“长腿欧巴”

     “如果记性差,您就带支笔;如果看不清,您就坐前排;如想拿高分,课外得忙活;如想玩手机,上课您别来。”这首打油诗是冯教授的即兴创作,却简练生动地将对学生们的学习要求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冯教授将自己所喜欢的单口相声语言艺术融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堂内容以有趣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从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听冯教授上课就像在听一场学术性的单口相声,我们私下会叫他‘冯巩’”,这是流传在生命科学学院每一届学生中的评价,更有许多学生怕上课时听不清都抢坐前排。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得轻松,这背后离开不冯教授平日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极强的责任心。

       没有一节课是固定站在讲台上的,不照搬教材、制作图文翔实的PPT进行脱稿教学是冯教授对自己的要求,有着严谨教学态度的他自信地说,“只要你听我的课就一定会有收获!”30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冯教授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哪个同学上课开小差,哪里同学理解有难度,他便会以提问的方式善意地提醒同学注意听讲,或者适当减慢进度,使大家跟上他的思路。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课间休息时《太阳的后裔》的主题曲意外地在教室里响起,整个教室都因为这首音乐而轰动了。同学们都相互对视发出会心的微笑,更有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原来老师离我们这么近,老师可真潮啊!”原来不久前同学们私下里说起要是能在课间放音乐就好了,没想到不经意的聊天被细心的冯教授听到,于是同学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成为了现实。

       课堂教学风趣,主动与学生们靠近、交流,自然赢得学生们由衷的喜欢。“冯教授特别抢手!本科生带的不多,我们缠着他大概两个月,每天发QQ、短信‘骚扰’他,看我们真的喜欢动物学才接受了我们!”跟着冯教授进行《高邮麻鸭双黄蛋产因探究及其对生产实践的指导》课题研究的14生31班孟祥垚骄傲地告诉记者。

       今年初刚开学不久,冯教授带领同学们调查故黄河周边生态环境的野外观鸟活动,一天走了30公里,长达6小时,共计4万多步。说起这次实地考察,孟祥垚还记忆犹新,“其实当时才走了3小时,我们就累得不行了,但冯教授的步伐却依然没有停止,甚至还保持着原来的速度。一开始我们就已经被他的速度吓到了,到后来我们‘爬’着走时,看到冯教授依然精神抖擞,除了崩溃,就是佩服,肃然起敬!”今年56岁的冯教授略带得意地说到:“这样的运动强度我完全能hold住!”并且还打趣自己拥有“大长腿”的优势,冯教授还建议,要多运动,维持好体力和较好的柔韧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冯教授有着幽默风趣的语言,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有着“长腿欧巴”的风范,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不喜欢呢?

       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进行科研调查展现的学者风范,将心血倾注于当地鸟类环境保护的一腔热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传授知识的为师之道,采访过程中我们窥见冯教授用以身作则的坚持让一点一滴的小事情阐释出环保的大智慧。美丽的家园不仅使人在社会中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当人与动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共同分享这世界所赐予我们的一切,这才是我们心中的美丽家园。当人与动物诗意地栖居于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的“美丽家园梦”便不再遥远,这不仅是冯教授的期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