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亚 | 学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发布者:赵悦发布时间:2019-10-08浏览次数:5359

在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有这样一位教授,他把一生精力都放在了语文教育上,甘于研究这些“小儿科”的东西,甘于做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师”,把“语文”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去做,学生称他为“老师”,一线教师称他为“导师”,语文特级教师们称他为“恩师”。

日前,他主持的《传承-创新-引领:共同体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应邀前往北京,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就是魏本亚教授。


初为老师有“真情”

1978年魏本亚就读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侯集中学教语文。“当时教育教学条件非常艰苦,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教室里,早上6点,晚上11点,没日没夜地干,一干就是八年。”回想起那个时候的情境,魏老师总是十分动情,苏北农村的孩子自带干粮来上学,吃不起菜,魏老师就给他们买,有的交不起学费,魏老师就替他们缴。孩子们渴望学习的欲望深深地感染了他,于是魏本亚老师暗暗地下决心:要做一位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搞教改很难,魏老师总喜欢琢磨,怎么让学生学得主动,收获更多。“少讲精炼”、“先学后教”、“边学边教”、“讨论”、“辩论”,一系列的新举措,都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特级教师林华彬借班上课,魏老师的学生提出“蜘蛛几只眼”,让林华彬老师和听课的老师惊叹不已。

魏老师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提出了一个研究任务:导致马谡被斩的原因有哪些?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有无过错?老师没有讲,学生却把课文弄得滚瓜乱熟,讨论得热火朝天。学生从这堂课上不仅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明白了做人要谦虚谨慎的道理,多少年过去了,魏老师当年的学生都还记得这节课。

1990年,魏本亚被调到当地教育局工作。岗位变了,但他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热情没有变。八年间,魏老师的足迹几乎走遍了铜山县的中小学课堂,“我经常利用调研的机会走进中小学课堂,剖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薄弱点以及语文教学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甚至还可以总结出最切合教学实际的创造性理念,这为后来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八年的教研员工作,魏老师创造了“读写一体”的语文教改经验,《人民教育》曾撰文推广。

16年的教育实践,魏本亚成为了圈内小有名气的语文教学专家。提到魏本亚,学生都说他是好老师,同事都说他是实干家。


再为教师有“深情”

1998年,我校中文系向魏老师抛来了橄榄枝,要求魏老师回归母校优化“语文教学论”学科。学科要在5年时间里要让这个学科在江苏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对于魏本亚而言,这是母校的信任,也是一次挑战。

“说实话,中文系有众多很知名的学科,那些学科由于底蕴深厚成果突出,更容易出成果,因此很多教师更愿意在那些学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面对困境,魏老师选择了坚守。

“首先就是要进行课程改革。以往这门课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问题更多地出现在我们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的环节上,如何让学生喜爱上我们的课,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说起这段历程,魏老师回忆,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他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研究法、走进名师法,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发现都有收获。2006年,魏老师为学生开设《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一下子就吸引了200多位学生,甚至别的院系学生也跑过来蹭课。魏老师用深情温暖学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八年的坚守,语文教学论学科成为一个在江苏有影响的重要学科。

2004年国家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顺势而为,迎难而上,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改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挑战。2004年,江苏省教育厅为了推进江苏的课程改革,亟需编写《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一书,因为时间紧,许多学者不愿意承担任务,魏老师却咬牙奋斗了五个月完成了任务,书写出来了,膝盖却坐出了问题。

2014年,教育部要求魏老师参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教育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魏本亚教授本人更是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攻坚任务。2010年,魏老师的语文教育团队已经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学科综合影响力早已经惠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学做人师有“激情”

热爱教师行业,首先要热爱学生。近40年的科研之路,让魏本亚教授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初衷。

2001年,魏老师开始到北京、上海搜集资料,复印语文教育研究经典著作,复印一页要花1块钱,还要加5毛钱的文献保护费。魏老师把自己的工资全用上去了,花了8年的时间,找全了资料。又花了7年的时间,主编并出版了《研读20世纪语文教育研究经典文丛》。一件事干了15年,魏老师却乐此不疲。

2010年,魏老师主持江苏省语文特教师培训项目,50位特级教师来了,做什么呢?魏老师把他们分为6个工作坊,研究整合阅读、任务写作、生成课堂、生活化语文等热点问题。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董旭午、李仁甫、陈剑锋等特级教师的成果都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

2014年,泰州教育局要培养一批名师,魏老师深入一线了解需求,采取自主研修、专家引领、名校游学等方式,赢得了老师们的信任。老师们业务进修需要网络课程,魏老师就为他们开发《泰州师说》,受到了48000名老师的欢迎。魏老师也成了泰州教育的“名人”、“贵人”。

2014年,江苏省启动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魏老师成为指导专家。他走进张安义、董旭午、李凤、陆军、房宏的课堂,一起研究一起切磋,赢得了培养对象的尊重与爱戴。

2016年,徐州市的学讲计划改革进入了关键期,魏老师带领团队深入16个实验学校进行实验,一干就是两年。破解了老师的思想难题,学讲计划也在这些学校成功落地。

2017年,徐州市启动了“三师工程”,三类教师如何培养又成了难题。魏老师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组建了28个工作坊,破解了难题,获得了成功。赢得了283位老师的爱戴。

2018年徐州市启动了“学科首席教师工程”,魏老师又一次创造性地组建工作坊,研究高考未来的变化,引领语文改革。“魏老师是我读本科时的专业老师,他和善可亲的形象我至今难忘。魏老师不仅教我们专业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他的课堂以及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我至今仍然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张海涛说。

有志者事竟成。从1998年起至今,魏本亚还用20年时间开展《传承·创新·引领:共同体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先后调研学校300余所,形成研究文字1000多万,参与形成课程标准2部。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已经产生广泛影响。2019年年初,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而他本人也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应邀前往北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这让他备受鼓舞。




“总书记在教师节当天百忙之中亲切接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事业伟大,使命光荣!今年获得国家级教育成果奖的有1356项,接受表彰的仅有32位代表,作为受奖代表,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团队、我们江苏师大的荣耀。虽然这次教育成果奖我拿了一等奖,但这只是给上一研究阶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目前我们已经在深入做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争取在下一次教学成果奖申报中再立新功。总书记真切的鼓励,将是我们攻坚克难道路上永远的动力!”

(吴向裕)